文物資料

新加坡居者有其屋

 

能落实竞选的诺言,带领人民走向幸福之路,才是一位具有实践治国理想、有能力的政治家。
在20世纪下半个世纪,东南亚各地从殖民地争取独立建国的领袖当中,大都卷入贪腐、拥权自卫,视国家为己物。李光耀先生则异然,他有主义,有动力,特重经济民生,是一位具备这样治国理想才能的领袖。在民主政治与共产主义激烈的争夺政权当中,扬弃极左,带领人民走向自由,发展国际经济,新加坡才有今日繁荣的社会。
大约是1967年初的某一天下午,我路过Queenway,来到Commonwealth Dr的路口,俗称十六楼,看到一条很长的布条,上书“居者有其屋”,非常显目。我立刻联想到中华民国台湾实行“耕者有其田”。“耕者有其田”是孙中山先生于民国十三年八月十七日,在广东高等师范(后来更名为中山大学),向党员讲演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第三讲提出来的。他说实现“耕者有其田”,才是对农民问题的最终结果 。(三民主义从民国13年1月27日开讲,到8月24日。每个星期一上午八点开始。民生主义最后育、乐两讲没有讲完,孙先生就到北京出席国是会议,于次年3月12日病逝。育、乐两讲由蒋中正总统完成。)
新加坡在独立建国之后,实施“居者有其屋”,此语应该出自“耕者有其田”。当时总理李光耀先生的智囊团,有不少以前是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追随者,三民主义的信徒。此时台湾正在展开“耕者有其田”的农村经济改革,昂首向工业经济与国际贸易发展,是新加坡要学取的模式。两者都是改善人民的生活,引领人民走向和平幸福之道,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李光耀是个有建国理想的人,他在英国时期,是个敬仰萧伯纳及其费边社,憧憬英国福利制度的人。返回自己的故乡新加坡之后,开始了解到从殖民地、过度自治、到建国,没有工业基础和富裕的商业营运与收入,“财”从那里来,福利要靠“财”。明确告诉他,福利制度“暂时”与不能“全面”适用于新加坡。
如何领导新加坡人民,走向安稳的建国大道。是领袖必须有坚定的治国理想和明智的决策。
二战甫结束,中国即爆发国共内战。国民政府在大陆失利,迁移到台湾。政经稳定之后,由陈诚担任副总统兼任行政院长,开始改革农村经济,起初是推行三七五减租,继则实施“耕者有其田”。大地主将其土地卖给政府,政府将国营事业转化为股票,作为交换土地的资金,如台湾水泥、台湾肥料、台电等。政府再将土地发放给农民,以改善农民的生活。农村的经济改革,是走向工业化的第一步,对台湾发展国际贸易,是非常重要的。所以政府人民齐心努力和激励。成为当时世界经济进步的亮点,不到二十年,储备丰富的外汇,晋级为亚洲四小龙之首,为世界民主国家的模范,各国所赞扬。竞相来投资做生意,使国家社会逾为富裕与繁荣。
新加坡土地虽小,地理位置优越,是东南亚的交通枢纽,与周边城市相比,商业繁荣,工作机会多,人口以倍数增加,从1819年开埠人口150人,到1921的一百年间,人口增加到41万8千余人。但在殖民地时代,始终是一个转口贸易港。政府对于城市的发展,是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,建屋缓慢。除了有钱的商家,普通人民是没有自己的住屋(只有住在郊区的人民一部分有自己的亚答屋)。在市区里,绝大多数是两层楼,楼下是店屋,楼上是住家。二房东将之分隔成许多房间,每家租一房,收取更多利润。一个狭小的厨房、一间厕所、洗澡房,四、五家、十多人共用,谈不到卫生,确实是鸽子笼。
1927年,殖民地政府成立改良信托局,知名的是1936到41年在中峇鲁兴建8百多间住屋,这是新加坡第一个公共住宅区。1947年,新加坡人口多达93万8千,其中有68万人是住在中央商业区,三分之一是住在市中心里。住屋到了饱和点。新来的移民找不到居处,便在市区边缘,擅自在公有土地上搭盖简陋的亚答屋和锌版屋住所。如河水山、芽笼、芽笼士乃。
1959年新加坡正式成为自治邦、人口增加到160万。“住”和“就业”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。人民行动党获得大胜而上台执政,思量现在自己做主人,必须实现人民的委托,策划实施这个当务之急。1960年,政府成立建屋发展局,隶属于国家发展部,开辟郊区卫星镇,兴建道路、组屋,商店、轻工业多层厂房,把市区的居民分散到郊外,就近工作。有效的策略,让国家的资金能够周转,建筑商有工程投标,工人有工作可做。一举数得。1969年新加坡与台湾设立商务代办,进行贸易。学取台湾的中小型 工业模式,也吸引台湾厂商来投资。
1963年加入马来西亚,遭印尼反对,切断新加坡最重要的生命线,树胶、土产贸易。新加坡经济虽受外来因素严重的打击,自己也加速建筑业的发展,让资金周转,工人有工作。实际上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并不“平静”,“纠纷迭起”,导致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独立。建国是好事,自己做真正的主人,免除一个高于自己的中央政府来约束自己。充分发展自己的智慧、财力来建设国家的经济,改善人民的生活。
新加坡的人口都集中在城市,要发展国家和国际经济,城市的改造重建是必要的。工业设施已在郊外开拓,最大规模的是裕廊工业区。将市区的居民转移到郊外是必然的趋势。于是改造郊外小镇,征用土地、填拓滨海浅滩,作为发展用途,计划逐步实施。这些改变必定损失到人民的利益,房子商店逼迁,住在那里?在那里重新营业?策划必须让人民知道、信服。岛国城邦,不能再有造反、动乱的意外。部长专家公务员必须发挥高度的智慧。过桥、拆桥、建桥必须顺利衔接。借二战前信托局兴建中峇鲁区建屋的经验,1952年,殖民地政府首先在芋菜园地区兴建政府组屋,这时正是英女皇伊丽莎白二世加冕登基之年,因此称之为女皇镇。次年开始发售组屋给人民。1961年,河水山大火,把整个亚答屋区烧毁。政府大量兴建组屋,在短时间内安顿所有灾民。接着又牙笼地区大火,政府已采用同样的办法解决灾民的住宿,也借此机会改造违章和脏乱的地区,使它归于整齐美观。
政府有了发展建屋的经验,先征地,赔偿受损的人民,再开辟道路电讯水管等基础设施,然后新建组屋,再将受影响的住户以抽签的方式,低廉的租金,让它们住进新房子。过去住在市区鸽子笼里,住在乡村脏乱的亚答屋里,如今拥有面积宽敞,卫生设备良好的高楼里,当然是称心愉快。
政府从1960年开始,分五个阶段的五年计划,大规模兴建组屋,类型设计和面积也不断修订,从240平方英尺到1300平方尺,最大的是1560平方尺,从最初的应急型、标准型、到三方式的改良型、第二个五年计划末期,推出大型的四房式,第三个五年计划兴建特大的五房式,以满足不同阶段、不同收入人民的需求。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和改进,可说臻于至善,大规模组屋区从女皇镇开始、扩建到市郊大巴窑、宏茂桥、填海的东海岸、芽笼士乃、武吉巴督、裕廊东裕廊西、义顺、武吉班让、勿洛、淡滨尼、兀兰。到处都是组屋区新镇,高耸整齐,观瞻清新。岛屿型的新加坡,经历三十多年的脱胎换骨,晋级一个面貌全新的城市。
新加坡建国之后,教育普及、人民的技术能力提高,收入增加,生活日益稳定。于是在第二个五年计划,也就是1966年至70年,实施“居者有其屋”计划。政府以优惠条件,不断更新收入的顶线,例如1964年规定购买租屋,全家总收入不得超过1千元,到了1979年提高到2千5百元。鼓励人民向政府贷款和动用公积金的户头,购买租屋,使这些准备作为退休的存款成为活钱,跟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增值,增加未来的收益。到了第五期五年计划,有高达70%的人民住进自己购买的组屋里。真正实现、享受居者有其屋的愿望。
有了这种政府兴建而优惠的住房措施,新加坡人民不用担心去购买付不起的,那些高昂屋价的私人公寓。条例规定,等到住满五年之后,房产增值、公积金积存多,私蓄足够,可以变卖组屋,购买私人公寓,晋级百万富翁,给人民增加财富。
当今世界各国政府,无论穷国富国,能大规模给国民实现“居者有其屋”的,绝无仅有。这不仅给这个移民社会的人民,落地生根,萌生爱家爱国之感,也以社会稳定,教育普及,工商发达,环境清美,小国富强而自豪。
新加坡人,生在福者中多知福,不知福的只是极少数。那些负面的言论,并不影响知福的事实。
李成忠 2017年8月26日,10月9日增订
附新加坡人口:
1900年22万人。1917年36万9千2百。1930年59万6千。1941年76万9千4百20人。2016年5,607万人。